Menu

環保 30    全球行動

環保緣起

一句用鼓掌雙手做環保的呼喚
一生無量守護大地的願行!

不忍地球
受毀傷

用鼓掌雙手
做環保

低頭彎腰做環保
抬頭挺胸說環保

守護大地的
願行

30年前,證嚴法師提到「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一句關鍵的談話,從一雙手開始,到千萬雙手,開啟慈濟推動環保守護大地的信願行。
環保志工化腐朽為神奇的信念,一個個低頭彎腰的身影,在垃圾堆裡成就了環保回收天地,鋪出一條環保康莊大道,帶動全球守護大地。

環保信念—恆持善念 守護大地

證嚴法師提醒世人,地球資源有限,要愛惜物命,全球慈濟環保志工對地球盡心盡力,細心回收分類,讓塑膠製品能重複再利用,成為救人的毛毯,造福人間。

大地環保

累積至 2019 年 12 月 31 日寶特瓶回收製成的毛毯援助
海內外達 1,172,518 條(43個國家)
1 條環保毛毯 = 70 支 600cc 寶特瓶
117 萬條毛毯 = 8,190 萬支寶特瓶 = 37,080 棟 101 大樓的高度

從大地環保到心靈環保,我們倡導健康飲食,多吃蔬果,少葷食,力行「簡約」生活,減少「碳足跡」,將環保意識落實日常生活中,常存對大地的疼惜之心,減緩地球暖化的危機。

心靈環保

環保實踐

慈濟環保在臺灣

環保點

8,536

環保教育站

273

環保志工

89,585

環保清流繞全球

國家地區

19

環保點

10,012

環保教育站

532

環保志工

112,016

2018年和2019年慈濟於全臺進行各類資源回收之重量,以說明各項回收之成果。

2018年慈濟臺灣各類資源回收總重量

寶特瓶總重量 3,701,556
紙類總重量 37,786,123
塑膠總重量 6,558,468
鐵類總重量 7,723,355
鋁類總重量 913,021
廢五金總重量 718,237
舊衣物總重量 3,982,642
玻璃瓶類總重量 11,832,557
銅類總重量 307,218
鋁箔包總重量 2,219,118
白鐵總重量 281,113
塑膠袋總重量 3,949,909
電池總重量 174,405
其他 448,890
回收總重量(公斤) 80,596,612

2019年慈濟臺灣各類資源回收總重量

寶特瓶總重量 3,803,635
紙類總重量 39,553,633
塑膠總重量 6,424,653
鐵類總重量 8,044,999
鋁類總重量 903,437
廢五金總重量 561,482
舊衣物總重量 3,851,664
玻璃瓶類總重量 11,151,187
銅類總重量 294,832
鋁箔包總重量 2,598,649
白鐵總重量 290,709
塑膠袋總重量 3,689,890
電池總重量 187,199
其他 475,236
回收總重量(公斤) 81,831,205

環保推廣

30年來,慈濟的環保理念從臺灣出發擴展到世界,環保回收的成就成為「共行共善」的「臺灣之光」,有關循環經濟或環境保護議題,每年不分政府或私人團體單位,接待來自世界5大洲訪賓,慈濟環保園區均是指定參訪的重要指標,臺灣政府與教育單位,已將前往慈濟體驗環保回收列為「在職」與學校戶外教學環境教育的指定地點。

環保教育宣導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環保站參訪 團數 1,469 1,332 996 1,191
人次 57,958 69,031 48,710 61,702
學校/機構宣導 場數 1,511 1,661 1,861 1,416
人次 119,615 100,350 111,733 83,602

減塑行動

根據環保署統計,2018年國人在購物中就使用了152億個塑膠袋,平均每人每年使用660個,若以每個塑膠袋3.55克計算,1整年共產生了高達5萬3960公噸的塑膠垃圾,但回收量只有約5,148公噸,回收率不到一成。
2018年5月新竹區慈濟志工推廣「減塑」環保觀念,使用1千多個回收塑膠袋黏貼製成1座五彩繽紛包子般的泡泡球體,直徑8公尺、高4公尺,這泡泡站想法,來自於「都市酵母」及西班牙Basurama團隊泡泡站的構想,希望傳達減塑行動,教育民眾「不要亂丟塑膠袋」。

2019年浴佛大典為響應環保,各地慈濟志工發揮巧思,用回收而來的塑膠垃圾製成可重複使用的裝置藝術。花蓮浴佛台用3,000多個寶特瓶製作的水立方、地球造型。水立方象徵「水是大生命」,呼籲人人惜水如金。布置在水立方一旁的鯨魚、北極熊、企鵝等造型動物,外層用回收報紙製成紙漿塑形,內裡則用回收的塑膠廢棄物填充,藉此希望大家正視海洋廢棄物,進而減塑。另外如環保康乃馨、蓮花、菩提樹、地球、冰山等裝置藝術,展現地球上除了人類,還有更多萬物,提醒民眾對地球之母的疼惜與感恩,與地球共生息。

2020年臺中舉行的臺灣燈會,慈濟燈區以「延續與地球共生息、大愛環保」為主題,使用8千多個寶特瓶,打造裝置藝術作品,展現永續地球的理念。展區的地板也以榮獲2019年德國「綠色產品獎」(Green Product Award)、用廢棄紡織品製成的環保塑木鋪設,其強度及抗紫外線、日曬等功能,更適合作為室外地板,可代替木頭,減少砍伐樹木,讓資源循環利用,也減輕大地的負擔。

蔬食運動

2019年4月21日在大安森林公園舉辦「蔬食無痕野餐日」活動,廣邀社會大眾將日常生活中「蔬食健康」、「環保無塑」、「物種保護」付諸於行動,一起手牽手、愛地球。

吃素不再只是初一、十五,更不是老人家的事,一群年輕人利用暑假及農曆7月吉祥月,從北部、南部到中部,發起「蔬喜派對 萬獸無憂」活動,推動蔬醒茹素,成為時下年輕人共善、共行的好事。2019年慈濟的年輕志工發揮巧思,互相邀約推動蔬喜派隊讓萬獸無憂,更從網路號召素食粉絲共襄盛舉,農曆7月的傳統普度,變成一場熱鬧的推動素食祈福會,分別於全臺各地舉辦「蔬喜派對‧萬獸無憂─七月吉祥月」,向社會大眾推廣「七月吉祥月」,用歡喜心、感恩心、清淨心面對農曆7月,用茹素環保的實際行動,希望帶給有情眾生可以萬「獸」無憂,還能環保救地球。活動來自各界茹素的「素人」們,用自身經驗廣邀大眾一起「素素看(試試看)」、「素一素(試一試)」,茹素一點也不難。

淨山淨海

臺灣慈濟志工除了每日的環保資源回收,志工於各縣市結合當地社區投入環保宣導或參與掃街、淨山、淨灘等活動,廣邀大眾一同打造一個乾淨的地球。
在北部地區,慈濟志工在各鄉鎮舉辦環保宣導活動。2018年4月7日響應中和區景南里淨山活動,為蜿蜒山路上的景新公園階梯,撿起被路人丟棄的塑膠袋、寶特瓶。

在中部地區,將近500位的彰化慈濟青少年成長班,2018年4月8日結合芳苑鄉公所、海巡署岸巡大隊等當地團體,在王功漁港舉辦淨灘活動,共清出1,101公斤垃圾、21.4公斤寶特瓶、5公斤塑膠袋、165公斤可回收物。

2019年3月10日結合彰化地區社團及實業家,以及近800位慈濟志工、慈少及慈濟家庭家屬,年紀從最小3歲到最大80歲環保志工,共約1,100人於彰化漢寶濕地舉行「大手牽小手,齊心護海洋」淨灘活動,在千人千手手護清淨海灘的淨灘行動後,共清出超過3公噸以上的垃圾及可回收物。

在雲嘉地區,慈濟志工結合大甲媽祖過境,宣導環保的觀念垃圾不落地、少用免洗碗筷等理念,也放置資源回收區,分別寫著鋁罐類、利樂包、紙類、塑膠類、保特瓶及玻璃類。

2020年的第1天清晨,海內外10個國家地區,近500名慈濟志工與青年學子齊聚花蓮七星潭,展開「2020愛曙光,護海洋」活動,為慈濟環保30揭開序幕,以淨灘行動展現守護環境的決心;最後共清出170袋,總重373.2公斤的垃圾。

環境教育

師資培育

慈濟環境教育師資培育,自2011年起至2019年,已累積共舉辦13期,這些師資也承擔環保教育站、校園或機關團體推動環保的講師。

2011年

1

台灣

2012年

3

台灣

2013年

3

台灣

2014年

1

台灣

2015年

1

台灣

2016年

1

台灣

2017年

1

台灣

2018年

1

台灣

2019年

1

大陸

合計

13

目前完成內部講師培訓課程共有1,215位(男285人/女930人),在環保站,或是前往學校機關等,
向民眾宣導如何落實全方位的環保(心靈環保、身體環保、大地環保)。

高雄靜思堂取得「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

歷經2年多籌備,高雄靜思堂在2019年12月12日通過行政院環保署「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

高雄靜思堂緊鄰運河與河堤公園,是由一所老舊的夾板工廠變身而成,從廣場到建築物本身,都是綠建築與省水省電的環保工法打造,大愛廣場地面以連鎖磚堆砌而成、將雨水集中、把可用的水儲存起來,一點一滴都不浪費。

位於高雄市河堤南路的靜思堂,除了慈濟的慈善、醫療、教育、人文的四大志業展覽之外,在環境教育上更規劃了3個環境教育館,有「氣候變遷館」、「低碳生活館」及「慈悲科技館」,能夠讓學生及民眾充份了解與自身息息相關的環保議題。

氣候變遷館

了解與關心氣候變遷影響地球的事實

低碳生活館

以互動的方式,學習如何從日常生活中改變自己,實踐「低碳生活」

慈悲科技館

多年來慈濟在國內外許多災難當中,為賑災行動所研發出各種的救災工具及設備,這些救災利器稱為「慈悲科技」。
慈悲科技也回收寶特瓶再製為衣物、生活用品,不只製程低碳,更能協助救援工作,也在平日生活創造環保善循環。

環保願行 國際倡議

慈濟人不但用行動愛地球,更站上世界舞台宣說「清淨在源頭」的環保理念、「與地球共生息」的意義。慈濟基金會美國總會在2019年1月9日正式成為聯合國環境署觀察員,可出席各項重要會議,並與國際環保專業人士連結與交流。

2019年「台灣循環經濟高峰會」,聯合國環境總署來臺灣參訪,慈濟環保站成為聯合國環境總署訪賓參訪的指定參訪區之一。

2019年COP25共有近200個國家、25,000名代表出席,我們以觀察員身分出席為期2週的大會,除了發表面對氣候引起的疾病、災害,在人道援助中啟發受助者的愛心,更將容易被廢棄的塑料、紡織品、紙容器等,創造「零廢」的循環經濟,獲得各國代表認同。

慈濟四大志業有許多「寶」,慈濟環保志業從回收、分類、造粒、抽紗、紡織、銷售等多道流程,形成一個「環保紗」的供應鏈,而這也是目前全世界都很重視的「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

慈濟的環保,已創造完整的經濟循環,不但期待將環保理念,透過產品推展出去,讓大家更重視這分價值;而環保回收所得經費,再挹注大愛臺製播美善訊息、電視節目傳播全球,很多人因此被感動,也願意來做環保志工。因此,慈濟環保除了「經濟循環」,再延伸出「精神循環」;兩個循環加起來,形成如數學「無限大∞」符號,生生不息、鼓勵更多人來響應、力行環保。

慈濟環保一條龍 – 兩個循環

慈濟的環保倡議接軌國際,是逾半世紀的慈善努力與經驗累積,期待對世界發揮更大正向的影響力。這些年來,聯合國或國際組織舉辦大會,也會邀請我們參與、主持、發表,或展示環保、國際賑災等成果,期待透過國際平臺,將每一份善心願力,都能普及全球,讓世界看見台灣愛心的光芒,見證人性的美善,也期許能發揮更大的世界清流影響力!

環境保護不只是口號,而是拯救地球的普世價值,走入慈濟環保30年,這30年來,用鼓掌的雙手,啟動了一個善的循環;30年來,環保志工廣行無量義,環保理念深植人心那是一個善的循環,是守護大地的願力,更是改變環境、減緩生態惡化的導正行動力。

2020年,慈濟走入「環保30年」的里程碑,我們呼籲社會大眾要以「慈悲行動」對治全球氣候變遷,用「智慧創新」邁向地球永續發展。唯有共知、共識、共行,實踐「清淨在源頭、簡樸過生活」,才能讓「環境更美好,人心更幸福」。慈濟人在彎腰做環保,帶動社區左鄰右舍一起做的同時,也持續著力將減廢、減碳的生活理念以及確實可行的做法,傳達給世界各地,努力落實社會環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