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組織概況

慈悲濟世.莫忘初衷

慈濟志業的源頭,源自於超過半世紀證嚴法師的一念悲心,法師以宗教家的實踐精神帶領下,以佛教精神中「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清淨大愛為基礎,將「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使佛教的教義,具體落實到人間、社會、生活中,將佛教教義中「慈悲喜捨」的精神,
透過力行實踐的過程,濟世利他。

隨著全球的大環境與社會的更迭,應著社會、人間的需要,一群用心、用愛、有共同目標齊步為幫助苦難的人,從臺灣東部開始布下善種子,
展開四大志業,將慈濟慈善種子散佈推向國際,我們深知,以愛與善聚福,愛心人多福氣才會大。

慈善志業:慈善援助 讓生命有尊嚴

慈濟的慈善志業與聯合國 SDGs 之「終結貧窮與饑餓、改善民生、促進永續經濟發展」等目標相呼應,根據慈善志業在地化原則,就貧窮和民生問題,推動多元化之扶貧脫困計畫,與政府及其他相關慈善機構合作,共同努力創造平安富足社會。

More

2003年,我們以「臺灣佛教慈濟基金會」之名,正式成為聯合國新聞部非政府組織聯繫單位(The Committee on NGO of the Department of Public Information)一員。同年,臺灣實業家志工成立「慈濟國際人道援助會」(Tzu Chi 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 Aid Association, TIHAA),以系統化的後勤行政與研發團隊,提升賑災工作效能。2010年7月,正式成為聯合國經濟社會理事會非政府組織特別諮詢地位之會員,並與聯合國難民署(UNHCR)合作,援助難民。

2018年9月獲准加入聯合國信仰組織評議會,信仰組織代表的發言更受到肯定與重視。聯合國環境保護署認可慈濟落實環保行動,2019年1月聯合國環境署特核予「觀察員」身份,讓我們可於重要會議中為環境保護發聲;這些都是慈濟邁向國際化的足跡,也是佛教精神理念在國際社會被看見的重要里程碑,讓臺灣以愛以善做為軟實力外交。

自始至終,我們以「誠正信實」的態度對捐款者負責,對慈善工作,不僅是施與受之間的儀式,而是出自至誠的關懷實地了解需求。這種「感恩尊重愛」的關懷模式,從臺灣開始推廣到全世界,形於外的情源自一顆誠懇的心。截至2020年5月10日,援助腳步遍及全球104個國家地區,全球有近9萬名經過培訓的志工,帶著社會大眾的信任,在所屬國度裡行善,將榮耀回歸臺灣。

醫療志業:人醫關懷 讓生命有品質

慈濟全球醫療志業推展與聯合國 SDGs之「確保健康與促進生命福祉」的目標相符,面對全球人口與健康問題,慈濟從身、心、靈三個面向,提供醫療照護、推動促進健康、建置社區關懷據點,努力為偏遠、貧困及易受災地區之民眾,全面提升生命與健康品質。

More

慈濟以生命平等的理念,初始設義診所,進而創立醫院,不收醫療保證金,並成立國際慈濟人醫會,至2019年止全球共建立37個醫療單位;同步推動「醫療志工」,與醫護團隊做到全程、全人、全家、全隊之「四全」照顧,達到「身心靈」統合療護目標。

「國際慈濟人醫會」(Tzu Chi International Medical Association, TIMA),於2000年召開首屆年會,讓有愛心、想回饋社會的醫護人員得以貢獻所長,也讓醫療網絡延伸到各個需要的地方。人醫會不僅具備專業的醫事人員,志工的參與也使得服務項目和範圍較一般義診更廣,包含醫院、洗腎中心、義診中心等功能。全球各服務據點成員,不分種族與信仰,平日在居住地服務,遇有重大災難,各國成員就近或跨國緊急支援,正因為如此,義診行動讓貧病無望者或初見世界的小嬰孩重獲新生。服務項目因各國民情法令而有不同,以臺灣為例,定期定點巡迴偏遠山區及離島,並為遊民、獨居長者、清寒戶等義診及居家往診關懷。而醫療匱乏的如菲律賓,義診人數動輒數千。擁有數個醫療服務據點的美國,則在義診之外,著重醫療諮詢、健康講座,以臺灣為例,2019年於全臺七家醫療網共計舉辦7,799社區醫療場次,服務近23萬人次。

各地規模人力或有不同,但不忍貧病受苦的悲心,則無差別。慈濟醫療支援在全球連成一座緊密的醫療網,跨國合心協力為搶救生命而努力,截至2019年底,全球共有50國家地區14,755位人醫會志工,累積16,656場次義診,受益達3,221,582人次。

教育志業:人才培育 讓生命有希望

慈濟教育志業的長遠目標在於,透過學校、社會推廣與社區志工系統的推動,提升優質教育、促進人性平等、提倡尊重生命的價值,以及肯定人性的尊嚴,將全球永續發展的理念深植於人人心中。此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之「確保高品質教育」的理念相符。

More

80年代證嚴法師為花東原住民子女著想,期望透過教育為他們另闢專業之路,同時為社會培養人才,1989年設立慈濟護專為東部醫學教育立下里程碑後,陸續建立了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之全程、全面、全人的「完全化教育」,並於海內外設立幼兒園、小學、中學,開展社會教育推廣,落實活到老,學到老的社會教育。

我們也將社會服務的志工理念應用於教育之中,以2019年為例,臺灣慈濟志業的學子,服務學習活動場次達1,008場,學生投入19,222人次,服務達65,354人次,包含長者關懷、兒童課輔、身心障礙、環保等服務內容,培養見苦之福之心性。

校園裡,也有教育功能團隊志工於全臺校園利用晨間時間,藉由生活故事與靜思語等,引領孩子體驗、省思及生活實踐,重視地球環境保護,與培養良好品格及行為,2019年全臺共辦理82,849場次,互動達2,096,211人次。

另外,慈濟大學以「尊重生命」為出發點,提倡「發揮生命使用權」,帶動國內醫學界遺體捐贈風氣。「無語良師」是我們對大體捐贈者的敬稱,感恩他們默默無私奉獻醫療教育,授予醫學生無限啟迪,善行銘記在許多人心中,化作醫者的反思與承諾,截至2020年5月4日止,大體捐贈志願捐贈達39,904人。

人文志業:人文提升 讓生命有內涵

慈濟在全球推動人文觀念與環境保護,建立人與土地、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友善和諧關係,並針對氣候變遷、環境災難等,加強推動垃圾減量、資源回收、循環經濟等,希望從全球的合作夥伴,共同努力創造充滿和平與正義、環保與永續的世界地球村。此與聯合國推動永續性的「能源發展、經濟發展、生態發展、和平正義、全球合作」等目標一致。

More

每個人的思想、行為、習慣、個性的累積,都足以影響一個社會的命運,這就是社會人文。人文素養必須靠社會整體力量來成就,人與環境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相對重要,這是由下而上的淬煉,讓社會整體向上提升的基礎。

傳播力,無遠弗屆,透過傳播的力量,影響社會人心,進而達到淨化社會。而「報真導正」更是人文志業所有同仁的新聞倫理守則,選材上除了慈濟會務推動狀況外,也關注族群土地,將本土觀點與國際視野結合,並以公共利益與普世價值並重,為人類留歷史,為時代做見證。 這一股媒體的清流,源自於證嚴法師自1990年呼籲「以鼓掌的雙手做環保」,鼓勵大家以雙手守護地球,也將這份對大地的守護,挹注人文志業,讓「垃圾變黃金,黃金變愛心; 愛心化清流,清流繞全球。」 2019年共有112,016位環保志工以行動守護地球。

慈濟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分會分布圖

全球慈善關懷國家地區
(*全球共計100國家地區 *資料統計至2019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