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氣候變遷風險挑戰與因應

驚世災難、警世覺悟

人類對地球的破壞已超乎大自然所能承受,惟有人類的深刻反醒、疼惜萬物大自然、降低自己的物欲,地球才能永續,人類也才能免於氣候災難所苦。

―― 證嚴法師

策略方針
  • 建立完整災害防備與因應制度
  • 落實並加速人才培育
  • 強化防賑災設備
  • 建立防災社區運作及教育推廣模式
  • 強化與專業單位合作,提升專業能力
永續目標
  • 強化氣候變遷對策
  • 落實環境永續發展
  • 建立全球夥伴關係
行動成果 2018-2019 年

重大災害援助
如:0206花蓮地震、0823熱帶低壓水災、1021鐵路事故、南方澳斷橋事件等,以及颱風備災關懷(丹娜絲、白鹿、利奇馬等颱風)

急難事件關懷(含社區火災、車禍等)
共540件急難事件關懷,共動員志工31,824人次,關懷鄉親14,212戶次、急難補助1,215戶數

減災希望工程學校援建
苗栗4所學校、花蓮1所學校

原鄉部落離災援建
臺東愛國蒲部落47戶大愛屋

培育出263名具政府防災士資格之同仁/志工

合作共善
與氣象局、NCDR、國家地震研究中心、科工館等專業機構簽訂合作備忘錄,提昇防賑災專業

成立首座慈濟「防備災教育中心」(地點: 苗栗)

辦理防災教育展與防災宣導
  • 「莫忘那一年」防災教育展,全臺15場
  • 學園防災教育巡迴展:10所中小學,共10,819人次參觀
  • 辦理國家級展覽「防災DNA」(地點:花蓮)
目標 2020-2021 年
  • 建立完整的慈濟災害援助模式與論述
  • 完成防災士培訓機構,培育並強化社區災害防備與因應能量
  • 推動以「安穩家園、美善社區」為主軸的社區防災網絡
  • 強化災害援助慈悲科技設備之發展與運用
  • 加強與防救災相關專業機構單位合作關係,提升災害防備與援助能力

氣候變遷帶來的衝擊與危機

全球暖化加劇,造成極端天氣的出現頻率及機率不斷提高;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WEF)於2020年1月所發佈的全球風險報告,2020年不論以風險發生可能性或是風險產生的衝擊程度而言,前10大風險中就有5項屬於環境風險,分別是「極端氣候」、「氣候行動失敗」、「天然災害」、「人為環境災害」以及「生物多樣性損失」;尤其是「極端天氣事件」已連續4年在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列為首位。

2016年12月,部分國家政府和科學家發表了「氣候緊急(climate Emergency)狀態聲明」,旨在承認人類處於氣候緊急狀態,並引發各國政府關注;截至2020年2月23日止,全球有來自28個國家的1,400多個地方政府發表了氣候緊急狀態聲明;另一方面,《牛津詞典》更選擇「氣候緊急情況」作為2019年的年度詞彙,並將其定義為:「因應氣候變遷所帶來潛在不可逆的環境變化,而必須採取緊急行動以降低或遏止氣候變遷的情況」,這些聲明發表在在都顯示了人類面臨越來越嚴峻的氣候變遷風險。

環顧全球暖化加劇,極端天氣的出現頻率及機率不斷提高,如同前述所提,全球人類無法忽視氣候變遷帶來的災害。臺灣位處於西太平洋亞熱帶颱風路徑要衝所在,每年遭受颱風、西南氣流、梅雨鋒面、東北季風及夏季熱對流豪雨等致災性天氣系統侵襲頻繁,加上氣候變遷因素,導致災害的破壞力與傷害也遽增。此外,臺灣位處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的碰撞點上,地震頻繁;根據中央氣象局的觀測資料統計顯示,臺灣地區平均每年逾22,000次地震,其中約有500次有感地震,造成房屋倒塌、橋毀路斷、坡地崩塌等災情。臺灣每年面臨這些常態性的災害衝擊,造成許多的生命與財產的損失,若能讓人民了解這些災害的特性,並學習基本的備災、應災知識,就能降低災害的風險以及損失。

慈濟面對氣候變遷衝擊之因應策略

全球大小災難頻仍,身處在臺灣的我們,必須做好「與災難的安全距離」。慈濟從各大小災中不斷救災,不忍因無常而看見人間的悲苦,透過減災達到防災與避災之際,也積極從經驗中找到更好的動力。

一、重點與目標

  • 建立防賑災業務專責單位,持續穩定推動防賑災會務。
  • 於全臺4大區建立社區防備災教育中心,將防備災教育推廣深入社區。
  • 進一步強化公部門與民間團體的能量整合,建立更密切的交流與資源共享機制。
  • 進行防災種子及志工的教育訓練,共同推動社區防災教育以及社區防備災工作之規劃與推展。

二、具體行動與規劃

(一) 組織設置與人才培育

設立災防業務專責單位

於慈發處設立防賑災專責單位「災防組」,讓執行防賑災相關事宜更系統化,災防組的業務內容包含:

教育訓練

除了成立專責組織之外,慈濟更有鑒於氣候災難的複雜與多元性,必須有效將過去慈濟救災相關知識與經驗傳承,強化災防人員的人才培育。

  • 2019年針對本會總指揮中心成員、分會慈發處與宗教處同仁共辦理5場次教育訓練課程,共計123位參與,教育訓練之內容包含NCDR圖資平台、Ragic行政操作、跨處室防災協調會議等。
  • 2019年針對合心協調中心成員、和氣防災協調中心成員等志工,亦辦理了4場次教育訓練課程,共計359人參與。

強調由慈濟會務核心到第一線的防災志工,都能提升防災意識,落實執行相關成果如下:

A. 本會總指揮中心教育訓練

場次

NCDR圖資平台
Ragic行政操作

B. 全臺慈發處、宗教處跨處室防災協調會議

場次

大北區慈發處、宗教處跨處室防災協調會議/Ragic行政操作
大南區慈發處、宗教處跨處室防災協調會議/Ragic行政操作
大中區慈發處、宗教處跨處室防災協調會議/Ragic行政操作

C. 全臺合心防災協調中心教育訓練

場次

大中區
Ragic行政操作
大北區
Ragic行政操作
大南區
Ragic行政操作
臺南區
防災協調運作研習

防災士培育

自然災害頻傳,加以社會結構變遷導致災害類型複雜化,世界各國均朝深化自助、互助及公助機制努力,其中首重自助、互助。自主防災措施均需有核心參與者來落實自主防災經營能力,建立由下而上的永續運作機制。

防災士角色任務

  • 平時:受過防災士培訓後,具備防災基本知識技能,可自主協助家庭、社區及工作場所推動防災活動。
  • 災時:在政府救援到達前,進行初期滅火救助、避難疏散、災情查通報等災害應變措施。
  • 災後:參與避難收容及災民照顧,並協助地方政府組織復原重建。

2019年起,政府在各縣市辦理防災士推廣培訓課程,讓自主防災機制逐步深耕茁壯。慈濟為加強社區防災觀念、居家防災安全教育宣導,亦規劃於2020年成立防災士培訓機構,以期提升慈濟人對災害的防備及應變能力。

本會取得防災士資格總人數: 263人。(含7位同仁)

縣市 人數 縣市 人數 縣市 人數
基隆市 2 新竹市 1 嘉義縣 2
臺北市 60 (含3位同仁) 彰化縣 5 臺南市 12
新北市 101 (含3位同仁) 南投縣 4 屏東縣 6
桃園市 52 嘉義市 3 花蓮縣 6
新竹縣 2 雲林縣 6 (含1位同仁) 台東縣 1
總計 : 263人

(二) 防賑災資訊系統

本會與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NCDR)合作,開發「慈濟防災情資網」,運用NCDR已整合政府10餘單位之氣象、水力、交通等情資,協助本會規劃各項防備災與賑災工作。另為提升防賑災行政管理能量,本會運用Ragic(Excel式企業雲端資料庫)開發「防賑災協調系統」。

(三) 慈悲科技

慈悲科技研發

2018年02月06日23:50花蓮發生芮氏規模6.2淺層地震,本會在政府開設的2個災民收容安置中心設置服務中心,並提供福慧床供災民與搜救人員睡眠與休息使用。

為提供災民更好的隱私與尊重,本次賑災經驗後,透過與靜思人文合作,研發「淨斯福慧環保隔屏」,提升災民在收容安置時的隱私。「淨斯福慧環保隔屏」已於2019年完成研發,除做空間區隔外,材質為回收塑料,並具有阻燃效果。預計2020年採購並於全臺配製,納入賑災物資管理。

慈悲科技展演

中央政府每年921國家防災日前後均會舉辦國家防災日大規模震災消防演練,本會由2017年起應邀參加,展演慈悲科技。

(四)「備災物資庫房」設置

為因應災害發生時之賑災物資緊急需求,於全臺北、中、南、東4區之合宜會所規劃設置「備災物資庫房」,備存賑災物資。截至2019年底共規劃設置48點。(其中關渡志業園區、西屯東大園區、大里共修處等3處園區(會所)待完工後設置)

(五)「賑災熱食供應中心」設置

重大災害發生時,許多災民、搜救與警消人員第一時間拿到的溫暖餐食常常是本會所提供的。為因應災害發生時之餐食、茶水緊急需求,於全臺北、中、南、東4區之合宜會所規劃設置「賑災熱食供應中心」。截至2019年底共設置47個「賑災熱食供應中心」,每餐可供57,750人份。

區別 賑災熱食供應中心數 可供餐人數
北區 6 10,800
中區 22 19,000
南區 11 22,950
東區 8 5,000
合計 47 57,750

(六)「防備災教育中心」設置

2019年7月12日於苗栗園區設置全臺首座「慈濟防備災教育中心」,扮演防災備災教育,以及慈悲科技展演與災害管理演訓等功能之重要基地,對內培植、對外接引,活化社區道場接引社區人間菩薩良能。防備災教育中心的設置,更將防救災教育向下扎根,強調防救災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樹立官方與民間合作典範,期許在官方和民間密切合作下,未來的防救災工作更到位,可大幅減輕災損和人員傷亡。

防備災教育中心共設置4個館區,分別展演各種防備災功能,如下圖示:

(七) 減災希望工程

臺灣校舍老舊問題由來已久,甚至被列為危險建築也依舊使用;教育部從2009年即啟動「加速國中小老舊校舍及相關設備補強整建計畫」,檢核全臺國中小學建物,並每年提撥數10億,補強或改建耐震係數不足的校舍。當時認定需改善的8千多棟校舍中,在計畫推動7年後,仍有近5千棟無法獲得經費;連首善之都臺北市至今仍有校舍尚未完成補強,遑論其他資源不足的鄉鎮。

近年來極端氣候、地震活躍,本會以多年救災經驗考量,要在災害發生前將災情減到最低,因此從2014年起,在屏東、高雄、臺東、花蓮、苗栗展開「減災希望工程」,讓堅固的校舍不僅讓師生安全、讓家長安心,也能成為社區居民庇護所。

2019年共完成啟用3所學校減災希望工程,分別是花蓮三民國中、苗栗後龍國中、苗栗造橋國中。

A.花蓮三民國中
啟用日: 2019/10/05(六)

B.苗栗後龍國中
啟用日: 2019/10/26(六)

C.苗栗造橋國中
啟用日: 2019/1/02(六)

三、防災共善與推展

(一) 跨組織合作

為推動本會各項防賑災工作,提升本會防救災專業,特與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中央氣象局、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國家科學工藝博物館以及地方政府簽訂合作備忘錄促進合作交流。

跨組織防救災資源交流

(二) 防災教育展

防災教育特展

2019年5月12日起於花蓮靜思堂首場,展出「莫忘那一年」防災教育特展,回顧20年前921大地震,當年全臺、全球愛心動起來,彼此互助、細膩感人的人性之美,並喚起社會大眾從災難體悟人生無常,對身處地震島的認知,以及啟發人與環境的省思、對災難的省思與積極正面的作為。

北區學園防災教育巡迴展

北區志工團隊運用在北區舉辦的「防災教育特展」素材文宣,於2019年10月起,以行動方式入校園,將防災教育直接帶到校園,讓學子得以直接經驗、學習。短短2~3個月已到10所中小學,共10,819人次參觀。

喚醒防災DNA特展

「喚醒防災DNA特展」為行政院921震災20週年暨莫拉克風災10週年紀念之主題特展之一,由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策畫,透過「防災觀念建構、災防科技學習、防災作為行動」為宗旨進行設計規劃,並以寓教於樂方式,引領民眾獲得全面性之災防新知,且提醒普羅大眾對災害之敏感度與激起大災害來臨前之工作準備。

本會與科工館合作,於花蓮靜思堂展出,這也是本會首次與公部門合作的國家級展覽,運用科技以寓教於樂的方式,兼具災防科技教育與防災應變作為學習之綜合型防災教育展。

(三) 災難醫療隊聯合演練

本會應花蓮縣衛生局邀請參加於2019年10月15-17日舉辦之「108年東區北區災難醫療隊聯合演練」協助後勤支援,提供福慧床、福慧桌椅、太陽能LED燈、茶水、熱食,以及傷病患與家屬心靈膚慰工作。

參與演練之團隊包含花蓮縣衛生局、臺東縣衛生局、嘉義市衛生局、臺南市立安南醫院、衛生福利部北區5支災難醫療隊,以發生7級地震造成重大災情為背景,測試跨縣市災難醫療隊支援模式。

(四)防災士培訓合作辦理

本會與新北市消防局於11月28、29日2天於雙和靜思堂辦理了全臺最大的一場防災士培訓課程,是公部門與民間合作共同推動防災深耕成功的案例,也是活化社區道場的務實作法。

2020年開創與展望

地球正走向「關鍵臨界點」,聯合國的警告,地球生態系統正走向了『關鍵臨界點』,本於佛陀慈悲濟世的精神,基於人道救援的使命,我們呼籲人人一起會合,發揮一分力量,在全球災難偏多的世代中,平時抱著有備無患、戒慎虔誠的心情,平安的時刻時時感恩,一旦有災難發生,立即將救難物資送抵災難現場、需要的災民手中。更希望共同推動防災與減災策略計畫,讓災難降到最低,讓人人平安、天下無災無難。

因此,針對氣候急難,我們在2020年的展望:

  • 申請防災士培訓機構的認證,共同培育更多防災人才,促進韌性社區的建立。
  • 建立防災與救災合作共善機制,建立全民防救災網絡。
  • 積極進行慈悲科技研發,增強防救災科技能量。
  • 大力推動環保與蔬食減碳,減緩氣候危機,促進人類平安與地球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