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執行長的話

執行長的話

《2018-2019年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永續報告書》,是我們經國際認證的第三本報告書,感恩您的關心與期待,在這兩年中,我們將全球會員的愛心善念,結合職志工的身體力行,帶向國際發聲,積極參與聯合國NGO平台會議,發揮清流的社會影響力;我們看重年輕人的創意與行動力,廣邀他們參與本會專為年青人所舉辦的「放大視野、想向未來」計畫,發揮他們的創意來投入公益慈善事業;當然,我們不曾忘記身為慈濟人的初衷,持續走入社區,深耕慈善服務,善盡 上人創立慈濟「為佛教、為眾生」的使命。

在付梓之際,全球正籠罩著COVID-19的危機之中,在這攸關性命的此刻,慈濟當然沒有缺席,帶著全球會員的愛心,動員全球各地慈濟人,送出防疫物資總數超過2020萬件,至今已援助71個國家地區,規劃進行中的還有15個國家地區,合計將援助86個國家地區。

此時,全球疫情尚未降緩,確診人數近千萬人,往生人數近51萬人,面對此波疫情,人類如何找出健康永續之道?全球暖化以及「氣候急難」的情勢,日益嚴峻,每年、每月的平均溫度屢創新高,各地水、旱災等災難訊息層出不窮;還有全球的貧困與饑荒問題,加上諸多地緣政治的貿易衝突、軍事對峙不斷,面對各種人為和天然的災難威脅實在令人擔憂,但是並不是沒有解決或減緩的方案。

這解決之道,就是慈濟人一直堅持的信念—「環保、蔬食、節能、無塑」的推廣與力行。我們深信有更多人在這四項領域的投入,可以降低病毒感染、紓緩全球暖化,達到「防疫、防災」之效,人類社會得以永續發展。

近年來我們更致力於「防災、減災」的預防災害工作,為提升防賑災即時援助能力,加強防災韌性、推動災防教育,與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中央氣象局、國家實驗研究院及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臺北市立大學簽約建立防災合作機制;並與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及各縣市政府合作,舉行防災教育特展,提升民眾與學生防災意識。因為我們堅信「預防勝於治療」,希望以戒慎虔誠的防災教育推廣,共同守護地球,降低人類與環境災害。

腦神經科學經研究發現,「感恩」可以改變大腦迴路,讓人更快樂;美國心理協會(APA) 與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發表的研究報告也顯示,當注意力放在感恩的感受上時,確實能夠對身體有具體的影響,包含:提升睡眠品質、減低焦慮與憂鬱、減少發炎反應、與降低心臟疾病等。對應至投入社會服務的慈濟志工身上,我們都可以感受到志工付出的快樂、心理健康與滿足,在他們的笑容與滿足上印證感恩的力量。

也因為這份無形的感恩能量,再加上慈濟志工特色:「無償、自費、自假、自禮、自捐」,慈濟為臺灣和全球永續發展投入許多的貢獻。為了能接近精準的方式,瞭解志工付出的愛心價值相應的社會效益與影響力,經安侯建業(KPMG)輔導,我們以2018年板橋靜思堂的慈善行動為範疇,以志工「無所求付出」為計算基礎,推動的公益活動總體社會影響力SROI (Social Return OnInvestment; 社會投資報酬率) 值高達50.37,意即慈濟所投入的1分成本,因為志工無償付出,總體產生超過50倍的社會(經濟)影響力。

以2018-2019年而言,慈濟志工投入社會服務逾3,600萬人次、服務逾5,100萬人次,以政府所規定的最低基本工資計算,所產生的經濟價值貢獻逾新臺幣236億元,雖無法反應在財務報表上,但這些都為全球帶來無以計量的安定力量。

這與白宮國土安全局信仰和機會倡議主任凱文‧史密斯(Kevin Smith)參與2019年《慈濟全球論壇》後,於聯合國《安全與常態預防機制論壇》盛讚「最好的管理,是證嚴法師以愛為管理,用自律的方式,帶動社區的寧靜安詳的力量,佛教用愛撫平傷痛,人性之美」,有同樣的意涵。

尊重生命是本會慈善志業的本質,不論時間、空間、或在人與人之間,只要是攸關生存、生活、生命等存在價值,能直接服務關懷的國家地區,我們從不輕易放棄關懷的即時性。所幸,多年來,因慈善救助之故,與多國政府單位、慈善組織成為合作夥伴,正因為我們知道在這條道路上,我們並不孤寂,所以我們仍難行能行,亦步亦趨的前進。

面對嚴峻的未來,我們雖憂心,卻不退縮,感恩您對我們的信任與期待,更感恩在全球的善行與馳援中最大的後盾-全球會員,因為有您,讓我們可以專注於各項慈善服務,深化慈善服務品質。面對各方的期待,我們將以「邁向永續」為最終目標,為人類永續、地球永續而努力。